【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事件:公司发布2019年年报和2020年一季报,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86亿元,同比-15.73%;归母净利润2400.10万元,同比-89.0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22.74万元,同比-96.99%。其中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5亿元,同比-41.45%,实现归母净利润3666.37万元,同比+374.9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73.87万元,同比+416.91%。2020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56亿元,同比-40.60%,实现归母净利润838.42万元,同比+109.9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51.66万元,同比+106.37%。
钴产品跌价对19年业绩形成重大影响,20年钴业务有望边际向好:2019年钴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导致公司存货可变现净值下降,本着谨慎性原则,公司在2019年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8亿元,对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展望2020年公司钴盐业务,我们认为19年的钴价格大幅下跌以及计提存货减值等利空因素大概率不会再次发生。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1)价格层面。截至2020年5月6日,钴价格(长江有色市场)仅为24.2万元/吨,钴价格已处于历史低点,钴价继续下跌的空间已十分有限。2)供需层面。嘉能可mutanda矿山于去年年底宣布停产,预计持续时间为两年,该矿山钴产量占全球比例约20%,未来钴供给将明显收缩,为钴价提供了支撑。因而,站在当下时点,我们认为今年钴价整体走势预计要好于去年,而2019年的存货计提减值也大概率不会再次发生,公司今年钴业务有望边际向好。
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现金流情况良好,看好公司2020年发展:根据公司2019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材料分别实现生产量和销售量3.43万吨和3.33万吨,同比分别+3.05%和+7.65%。2019年新能源行业整体发展形势严峻,下游需求下滑,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新能源材料毛利率有所下滑。但面对压力,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经过不懈努力,公司2019年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业绩大幅改善。毛利率方面,2019年下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36.59%,较2019年上半年提高了18.98pct,产品盈利能力大幅回升。另外,今年一季度尽管受国内新冠疫情影响,但公司依然实现了毛利率23.87%的良好表现,考虑到当下国内新冠疫情影响逐步褪去,公司全年业绩有望持续向好。另一方面,截至2019年底,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41亿元,同比+75.57%,现金流大幅增长主要归因于公司加强了对库存和应收账款规模的控制,现金周转周期变短。我们认为当前时点,公司盈利能力仍在稳步提升,而良好的现金流也为公司今年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020年新能源车整体预期向好,定增预案叠加产能持续释放,公司成长路径逐步打开: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120.6万辆,同比减少4.0%,但12月单月销量达到16.3万辆,环比增长71.4%,为2019年全年单月销量最高点。根据万钢,2019年中央地方财政补贴合计退坡幅度超过70%,叠加国五燃油车去库存,导致全年产销负增长。但展望2020年,我们依旧看好新能源车的发展前景,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1)销售层面。尽管一季度受国内疫情影响,新能车销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当下疫情影响已逐步恢复,新能源车销售端有望逐步恢复。2)政策层面。
今年4月23日,四部委发布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延长至2020年底,对非公共交通领域用车按照20-22年10%、20%、30%的幅度退补,对公共领域用车按照20-22年0%、10%、20%的幅度退坡,新能车性价比进一步凸显,如若将特斯拉上海工厂放量考虑在内,2020年新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130万辆。3)渗透率层面。从远期来看,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新能车渗透率将达到25%,新能车潜在市场空间依然巨大。当前,公司新能源材料战略布局进展顺利,2019新增的1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已建设完成,1万吨导电剂产能在持续建设中,今年该部分新增产能有望持续放量推升业绩。此外,今年2月底,公司还发布定增预案公告,拟募资不超过17.2亿元,发展前驱体、导电剂、钴中间品和阴极铜项目,公司目标在未来三年实现10万吨三元前驱体以及2万吨金属吨钴盐产能。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中长期角度看,公司新能源材料业务的发展均具备良好的成长动力。
投资建议:公司定位于不断成长的新材料企业,上市后,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投资与并购,不断拓展新能源材料业务,目前已完成了钴资源、钴盐、三元前驱体、导电剂和电池级碳酸锂等新能源材料一体化布局。未来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以及新建产能释放,公司也会进入一个高速的成长期。预计公司2020-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2.41亿元和3.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1%、79.6%和43.4%,对应pe分别为40.5、22.6和15.7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